MCPLive > 杂志文章 > 真实体验英特尔“B2”的“与众不同”

真实体验英特尔“B2”的“与众不同”

2011-04-21《微型计算机》评测室《微型计算机》2011年4月上

我们如何测试

首先,我们准备了两套几乎相当的平台,一套平台搭配了“B2”的老芯片P67主板,另一平台搭配的新“B3”的P67主板,其他配件都保持了一致。以此为基础,我们使用PCMark Vantage、HD Tune、HD Tach、ATTO Disk Benchmark、Sisoftware、CrystalDiskMark等软件对对两套平台的磁盘性能做了较为详细的测试。接下来,根据英特尔提供的信息,我们知道需要在极限环境中才更易引发并观测到“B2”平台的问题。

测试平台主要配置一览表

配件型号
处理器 Core i7 2600k
内存 金邦DDR3 2133 2GB×2
主板 映泰TP67B+(B3修订版芯片主板)、
某品牌B2修订版P67主板
硬盘 希捷酷鱼7200.12 1TB
显卡 公版Radeon HD 6870
电源 TT KK600P
操作系统 Windows 7 64位旗舰版

为此,我们拆掉了主板自带的芯片散热器,再将整个平台装入未接通散热风扇的机箱中,后还使用Sisoftware硬件压力负载,让芯片的SATA 2.0接口不停工作,以增加芯片负担,快速提高工作温度。并以此种严苛的方式,对两个平台在相同环境中进行了超过96小时的拷机准备。之后,就分别在两个平台上进行与拷机前一样的详细测试。相比起正常使用,这样的使用方式几近“变态”。根据英特尔自己的说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如此测试会有更大几率发现“B2”平台的变化,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将在拷机后得到与拷机前完全不同的测试结果(此种测试方式有损坏硬件的风险,玩家尝试需谨慎)。

细看拆开散热器后的两颗芯片,编号分别是“SLH84”和“SLJ4C”,由此可以准确、清晰地判断它们各自的身份。

本文导航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共有评论(2)

  • 2011.05.01 17:54
    2楼

    INTEL态度让人赞赏,但也要有大厂的仔细,客户不是小白

    (0) (0) 回复
  • 2011.04.24 20:17
    1楼

    Intel还算厚道,之下的厂家还算可以,只是下的代理商,经销商参差不齐。

    (0) (0) 回复

用户名:

密码: